《五知斋琴谱》琴论部分合刊(上)

·上古琴论

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感荣河出图以画八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  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

琴者,禁也。禁邪僻而防淫佚,引仁义而归正道,所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忘形合虚,凝神太和。

琴制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年岁之三百六十五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有上下,象天地之气相呼吸也,其底上曰池,下曰沼。池者,水也;水者,平也。沼者,伏也。上平则下伏。前广而后狭,象尊卑有差也。上圆象天,下方法地。龙池长八寸以通八风,凤沼长四寸以合四气。其弦有五,以按五音,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缓和而隐;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迨至文武加二弦,所以雅合君臣之恩也。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音画正,天下和平,而兆民宁雅乐之感人也。性返于正,君臣义,父子亲,消降邪欲,返乎天真。

郑声之惑人也,正性邪,淫心生,乱男女之别,动声色之偏。故视琴听音,可以见志观治,知世道之兴衰。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以平天下之心,为太平之乐也。

琴之为器,创自伏羲,成于黄帝,法象乎乾坤,用宜乎妙道,含太灵气,运九十种声。初制五弦,加于文武。建龙凤之号,通鬼神之幽。其声正,其气和,其形小,其义大。如得其旨趣,则能感物。志躁者,感之以静;志静者,感之以和。和平其心,忧乐不能入,任之以天真。明其真,而反照动寂,则生死不能累,方法岂能拘?

古之明王君子,皆精通焉,未有闻正音而不感者也。昔者师襄鼓琴,则有游鱼出听,六马仰沫。有形之物、无语之兽,尚能感之,况于人乎?

自正音失而琴道乖矣。

琴能制刚,而调元气。惟尧得之,故尧有神人畅。其次能全其道,则柔懦立志。舜有《思亲操》、禹有《襄陵操》、汤有《训佃操》者是也。

自古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然则琴之妙道,岂小技也哉?而以艺视琴道者,则非矣。

·五音统论

昔庖羲画卦,分五行,故其制琴立五音。

夫五行者,土金木火水也;五音,宫商角徵羽也。以五音配五行,以五行合卦数、节气,毫弗爽焉。

是故宫属土,位中,象君宰治者也,律应林锺,卦合艮坤,为立春立秋节。邵子曰“天地之生,起于中平”,盖谓斯也。

商属金,位西,次于君,象臣辅治者也,律应夷则,卦合乾兑,为秋分立冬节。易曰“战乾说兑”,是也。

角属木,位东,异于君臣,象民从治者也,律应夹钟,卦合震巽,为春分立夏节。易曰“出震齐巽”,是也。

徵为火,居南,而象诸事焉,律应蕤宾,适合离卦,兹夏至之节,一阴始生。易曰“相见乎离”也。

羽为水,居北,而象诸物焉,律应黄钟,适合坎卦,兹冬至之节,一阳来复。易曰“劳乎坎”也。

再以河图配之。

大阴湿土,非宫乎,戊巳合二五之数。于人为信,于星为震,其气黄,其声和平而沉厚,其神勾陈腾蛇,寄旺于四时也。

阳明燥金,非商乎,庚辛合四九之数。于人为义,于星为太白,其气素,其声肃以清,其神白虎,秋也。

厥音风木,非角乎,甲乙合三八之数。于人为仁,于星为岁,其气青,其声直以扬,其神苍龙,春也。

少阴少阳,徵也,丙丁合二七。于人为礼,于星为荧惑,其气赤,其声铿铿然甚洪,夏,乃朱雀之神也。

太阳寒水,羽也,壬癸合数一六。于人为智,于星为辰,其气黑,其声喓喓然颇细,冬乃立武之神也。

由是观之,天之五气,人之五伦,性之五德,咸赖五音。播调宣畅证之。舜坐床鼓琴,而父子兄弟合;西伯友琴瑟,而夫妇闺阃和;尼父操于杏坛洙泗,和乎师弟;伯牙子期,奏高山流水,和乎朋友。

是琴之有关于世道风化,讵浅鲜哉。

·指法范略

右手弹欲断弦,以却轻浮;又欲用而得中,以化忿暴。

散泛二音,宜近岳山,合前声轻重相应。故声有高朗雄壮则欲刚,轻扬淡荡则欲柔,融合温雅则欲中和。然未有直过五六徽而弹者。此琴之所禁也。惟泛音宜近岳山弹之,左如蜻蜓点水之轻,右如弹欲断弦之重,其声方得清亮,此泛音之要法也。初学指头不可离弦,离弦则失其所也。如挑七则指靠于六,勾四则指靠于五,余弦仿此。

左手按令入木,以求坚实;又欲用力不觉,以文指法。但取音有甲音有肉音有甲肉相半音。甲音于大指上,唯有四五徽以上可用之,为其用肉,则音不清也。肉音大于指节处用,吟猱及走音,则无煞声。甲肉相半音,于指甲之傍,半肉半甲,半甲取其清,半肉取其润也。清润相间而音始妙;又以甲肉半,而用于吟猱及走音者,要避甲取肉,则多温润之音;而名指纯肉,惟取坚实。此取音之秘法也。

凡音有对徽者,有半徽者,有几分者,不可一毫参差,以乖其和;然后轻重得宜。不明此者,必所传之谬也。

同是弹也,而精麄(粗)有判、雅俗有别、古今有辨、美恶有分,岂得一概而论乎?同是声也,而繁缛伪似精细、娇媚伪似美丽、跂慵伪似淡荡、猛烈伪似古劲,安可不审乎?

·指与弦合

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欲实而忌虚。倘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递指严欲松,过弦尤欲无迹,往来动荡,上下活泼,则指与弦合矣。

·弦与音合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本有分数以成位,今则溷而不明,和于何觉?及其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旨。音理甚微,今则乱而无序,和又何寻?是以深于音律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戳注以道之,轻重缓急以节之,而务令婉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而和矣。

·音与意和

盖音者,意也。意先乎音,而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重而不虚、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若吟若猱,圆而无碍;以绰以注,定而或伸。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音意之妙,已盖诸指也。而更有得之弦外者。山可移也,则巍巍若是;水可引也,则洋洋是兴;暑可变也,则虚堂晓雪;寒可罔也,则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拟,则与意而融和矣。要之神闲气逸,静游上古,嘿而玩之,蔼然心醉。吾以是知其太和也。

·三声论

夫弹琴惟有三声而已,曰散声、泛声、按声。

凡散声虚明嘹亮,如天地之宽,广风水之澹荡,此散音也。

泛声脆美轻清,如蜂蝶之采花,蜻蜓之点水,此泛音也。

按声简静坚实,如钟鼓之巍巍,山崖之磊磊,此按声所谓实音也。

·指法十要

心不散乱,审辨音律,

指法向背,指下干净,

声势轻重,节奏疾缓,

高低起伏,指不用叠,

弦调和平,左右朝揖。

·指下十善

澹欲合古,取欲中矩,

轻欲不浮,重欲不浊,

拘欲有权,逸欲自然,

缓欲勿断,促欲自若,

力欲不觉,急欲不乱。

·琴有十四宜弹

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

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仙阜,

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

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鼓琴有十二欲

神欲思闲,意欲思定,貌欲思恭,心欲思静,

听欲思聪,视欲思明,调欲养性,曲欲适情,

弹欲断弦,按欲入木,急欲思缓,缓欲思疾。

·指下五功

指法合宜,敲击不杂,吟猱不露,起伏有序,作用有势。

·指下五能

坐欲安,视欲专,意欲闲,神欲鲜,指欲坚。

·指法五忌

一忌右手大食二指捏紧弹弦,滞而多俗,法以大指甲尖抵于食指头肉之中而二指同屈,每用挑,则大指直其节;而送食指出弦,收进则又俱屈,乃得清劲灵活。

一忌左大指按弦,将食指作圈最为丑陋。

一忌左名指按弦,食中二指直竖兼起,既不雅观,而且吟猱不活。

一忌左右指甲,弹按有煞声,不知避忌。

一忌两手翻覆,扯钻吟猱,劈柴勾剔者,更宜戒之。

·指有二位

大指按弦有二位。下位近甲处,须用甲肉相半;上位在大指节中,纯用肉也。

名指按弦,亦有二位。下位在肉,上位在节。

惟中指则当纯用节。

节中有骨高起,取其按弦出音坚实。名指当用节,可连管两弦,上节搯起,下节可按别弦,习琴家不可不知也。

·左右指法名目像形

古人以琴寓意,而形容起作,音律声韵,深为切当。凡若言语谈笑之声、英雄壮烈之句,以及风发松涛之意、同声应答之情,无不备之。娇泣之声,似乎定吟,厥旨深哉。

右手曰鹤鸣在宵,抹挑也。孤鹜顾群,勾剔也。商羊鼓舞者,打摘也。虚庭鹤舞者,擘托也。幽谷流泉者,涓声也。孔雀穿花者,历打也。鹭浴盘涡者,滚拂也。螳螂捕蝉者,齐撮也。飞龙拿云者,半扶也。鸾凤和鸣者,如一也。燕语莺声者,圆娄也。风送轻云者,全扶也。振索鸣铃者,索铃也。紫蟹傍行者,轮指也。寒鸦啄雪者,双弹也。宾雁衔庐者,捻指也。

左手曰凤衔丹诏者,按也。寒蝉吟秋者,吟也。号猿升木者,猱也。文雉朝飞者,戳注也。鸣鸠唤雨者,长吟也。鸣蝉过枝者,飞吟也。喁喁私语者,细吟也。娇怯幽柔者,定吟也。驱虞走圹者,虚引也。燕略微波者,抑也。栖凤梳翎者,往来也。幽禽啄木者,掩也。空谷传声者,放合也。白鷼(鹇)腾踏者,推出也。二仙传道者,对起也。粉蝶探花者,泛音者。

·调弦法

调弦之法,散和为上,泛音次之,实音又次之。其散泛初学难明,必以按实音而始。

先用大间,散挑七弦,而左大指按四弦九徽。其四弦和声,应在九徽也,应在上则四宽,应在下则紧,看七条弦之宽紧,或紧七弦应之。但琴弦过紧则断,过松则不发音矣。谅弦收放,紧者松之,宽者紧之。

先以七四两弦,于九徽扣准,藉此作主,更不可改动。次用小间,散挑六弦,名指按四弦于十徽,宽紧只六弦收放,而四不动也。次又挑七弦,名指按五弦于十徽,又五弦收放而七不动矣。四五六七皆已和准,方用大间挑六弦,按三弦于九徽,或挑五弦名指按三弦于十徽八分应之。宽紧只宜收放三弦。其三六两弦最难取准,用心和之,方可。再用大指托七弦,中指按二弦于七徽。泛音实音皆可,松紧动二弦。六二两弦亦如之。再挑散七弦,名指于九徽泛四弦。六与三应,五与二应,四与一应,又用九徽。

……

独三弦应在十徽八分,用泛则不和。

盖泛音属清轻,名曰天音。实音虽和未为确。惟天音能辨之,或按诸不准,泛音能辨之。

故一按取和,一泛取准,而调弦之法毕矣。
大抵清晨君弦慢,午后君弦紧,实与泛具有自然之和音。必细心审辨方得其真也。

备注:

本段因版本印刷问题,泛音调弦部分杂乱不可辨,无法刊选。

将云雪堂常用的泛音调弦法罗列如下,用为补充:
1.无名指七徽挑七弦,食指五徽勾四弦,以七弦定四弦;

2.无名指七徽挑四弦,食指五徽勾一弦,以四弦定一弦;

3.无名指五徽挑七弦,食指四徽勾五弦,以七弦定五弦;

4.食指四徽勾四弦,无名指五徽挑六弦,以四弦定六弦;

5.无名指五徽挑四弦,食指四徽勾二弦,以四弦定二弦;

6.食指四徽勾一弦,无名指五徽挑三弦,以一弦定三弦。

·琴学须知注解

声完绰注须从远。

(完者,圆活而不欠缺也。从下而上谓之绰,从上而下谓之注。发无定谓之远,注绰自然圆活。)

音歇飞吟始用之。

(歇有将尽未尽之名。碎音随指而下曰飞,动摇不离其位曰吟,久则成熟。)

弹欲断弦方得妙。

(断弦者,极言其挨弦急去,期以脆滑。指欲用力,得音清脆。)

按令入木乃称奇。

(入木者,极言其重着力,取其音清而实。)

轻重疾徐蒙接应。

(前音重,后音轻;前音急,后音徐,是也。蒙者,上接下之称,不相蒙则无节奏矣。)

撞猱行走怪支离。

(承指急上谓之撞,承指上下谓之猱,行者从容走者急,过度妄取曰怪。)

人能会得其中意。

(要能默然会意,则趣自生矣。)

指法虽深可尽知。

(虽然指趣深长,亦可悉知矣。)

·历代圣贤名录

伏羲:起制象凤集桐而形琴。

神农:削桐为琴,以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皇帝:作《梦游华胥引》、《八极游》。

伶伦:制琴音。

唐尧:作《太平引》、《神人畅》。

康衢1老人:尧时人,作《击壤歌》。

许由:作《遁世操》、《箕山秋月》、《弃瓢引》。

虞舜:作《南薰歌》、《历山吟》。

娥皇、女英:尧女,作《湘妃怨》、《苍梧引》。

大禹:作《襄陵操》。

成汤:作《训佃操》。

师弦:殷之乐工,抚一弦琴,则地祗皆昇。

虞隋:进文王琴。

箕子:商臣。作《佯狂操》、《麦秀歌》。

周文王:作《拘幽操》、《思舜师贤曲》、《怀古引》。

武王:作《白鱼叹》。

周公:作《越裳》、《岐山》、《大雅》、《关雎》、《伐檀》、《騶2虞》、《鹿鸣》、《鹊巢》、《白驹》。

师旷:晋人,作《阳春》、《白雪》、《立默》、《白云引》。

师襄:卫人,作七十二调、八百九十曲,为孔子师。

孔子:作《思贤操》、《鲁商意》、《漪兰3》、《获麟》、《将归操》、《龟山操》、《风游云》、《东周》。

师曹:卫人,作三十九引、定六十七调以谒灵公。

曾子:南武城人,作《践行操》、《归耕引》。

子贱:鲁人,弹琴不下堂。

闵子:鲁人,作《离洞云》、《朝天鹤》献孔子。

贺云:鲁人,遇神人,受以《皎月》、《风雷引》二曲。

长沮、桀溺:二隐士名,作《大遁》、《小游》、《长侧》、《短侧》。

尹伯奇:作《履霜操》、《掇蜂曲》。

牧犊子:齐宣王时人,作《雉朝飞》。

商陵穆子:作《别鹄操》。

成连先生:伯牙师。

伯牙:作《高山》、《流水》,吊钟子期《水仙曲》。

钟子期:授成连百二十曲,补作五百八弄、二十八调。

列子:战国时人,续《襄陵》,作《枯鱼曲》,缀七十二小调,作一百二十种杂弄。

庄子:作《神化引》、《梦蝶游》。

卞和:楚人,作《二献》及《碎玉》、《斗荆轲》。

宋玉:作《悲秋赋》、《金风引》、《西风落叶》、《霜夜闻砧》。

屈原:战国时人,楚大夫,作《问天》、《远游》、《离骚》、《独醒》、《五弄》。

革子:作琴额两月式,有清风浊雨之声。

墨子:作《悲丝曲》。

齐威公:作《琴要》。

楚庄王:制绕梁琴。

曰鹤子:僧觉道。

洞虚皇甫:世以琴道,名门弟子甚众。

胡言:赵人,作《孤猿啸月》。

注:

  1. 衢(qú):形声,形彳,瞿声。四通八达的道路。
  2. 騶:简体作“驺”。一作养马驾车人;一作不食生物的仁兽;亦作古代掌管鸟兽的官吏。
  3. 漪兰:又作“猗兰操”。

秦始皇:作琴,轸足岳尾俱黑,碧玉为徽,曰“秦琴”。

陈章:秦人,妙羽音。

李斯:秦人,作《狡兔操》。

罗越黄龙:汉师,作《拘安离》、《清风吟》。

张子房:汉师,作《进履曲》、《日月重光》、《楚歌》。

庆安世:汉人,作《离鸾霜夜鸿》。

司马相如:汉人,作《孤凤求凰》。

赵后:作《归风送远》、《双凤离鸾》。

苏武:汉臣,作《思君操》、《鹰过衡阳》、《霜天晓月》、《忆关山》。

王嫱:汉元帝妃,作《龙翔操》,即《昭君怨》。

杨雄:汉人,作《圣德颂》。

严子陵:作《秋江独钓》。

梁銮:汉人,作《平陵曲》。

马明生:制琴,名“玉峰”。

张道:汉人,作《鱼跃水泮》、《二十弄》。

蔡邕:汉臣,作《长清》、《短清》、《秋月照茅亭》、《山中思故人》、《秋思》、《绿水曲》、《游春》、《曹娥》、《霜夜幽馆静》、《五弄》。

刘先生:作《桃园吟》。

诸葛武侯:作《水龙吟》,即《沧江夜雨》。

荣启期:作《山堂泛商》、《三乐》。

曹子建:魏文帝弟,作《洛浦》、《玉树临风》。

左思:西晋人,作《招隐》、《幽兰》。

嵇康:晋人,授《神人》、《广陵散》、《孤馆遇神》、《琴赋》指法。

袁孝巳:晋人,嵇康之甥,嗜《琴赋》者。

嵇绍:晋人,作《雪涧闻猿》。

阮籍:晋人,作《酒狂》。

谢涓子:晋人,授《清江引》于昆陵之女,作《天风环佩》、《神游六合》。

沈遵:作《晓莺啼》、《醉翁吟》、《隐士游》。

齐嵩:作《弹琴法》。

薛易简:作《弹琴式法》。

趋瞻:作《弹法》。

郑子真:作《谷口引》、《龙归晚涧》。

王猷:作《访戴吟》、《对竹引》。

刘安:晋人,遇仙女,授《江南春》、《塞上月》。

潘岳:河阳县令,作《桃源春晓》。

庾信:制琴,名曰“清英”。

庄女:仙女,弹落霞之琴,传《青鸾引》、《仙珮迎风》。

玉林洞元:作《天员乐》、《逍遥吟》、《冲和吟》、《飞佩吟》、《金丹调》、《鹤舞洞天》。

谢庄:作《江南独步》。

陶道真
桓尹:晋人,作《梅花三弄》。

陶渊明:晋人,深知音律,不善为乐,曾自制有《采菊调》,后人续《归去来辞》,常挂无弦琴,深得其趣。

梁武帝:纂《琴要》。

梁元帝:纂《明齐威公之要》。

萧祐:唐时人。

刘涓子:齐人,作《修褉吟》、《石上流泉》、《高柳闻蟾》。

闫立本:作《学士登瀛》。

唐明皇:做《广寒游》。

李勉:唐肃宗御史,作《静观吟》,蓄百纳琴。

成始终:昆陵人,作《琴清曲》。

李太白:唐人,作《玉关》、《定远》、《黄鹤楼》、《玉堂清》、《对月吟》。

王摩诘(王维):楚人,作《阳关三叠》,又名《春江送别》。

形师鲁:作《听琴赋》。

韩昌黎(韩愈):作《怀陵操》及《听颖师弹琴赋》。

柳子厚(柳宗元):唐人,作《渔歌》。

陈居士:唐人,著《琴法勾踢谱诀》。

王晋叔

智和:吴僧。

王刚

秦钰

师经:作琴两翅,广尺二寸,而用五弦。

杨英

郭楚望:楚人,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风入松》、《梅梢月》、《春汇》。

董庭兰:后唐人,正“大小胡笳”,颐《真云竹偈》。

雪江:作《泽畔吟》、《广寒秋》。

赵惟则:注明蔡邕指法。

赵希旷:作《指法》。

吴亮:武昌主簿,作土琴。

高齐:著土琴铭。

张横渠:遇僧扪琴儿曰不详,遂付流水。

聂从义:宋初人,辨五音定五弦。

赵普:宋臣。作《雪  明君》、《玉漏迟迟》、《帝鼐》。

朱紫阳:宋大儒,晦翁,作《月波》、《碧涧流泉》、《水清吟》。

王钦:宋逸民,作古瓶琴,有谷声。

刘志方:宋天台人,作《忘机曲》、《吴江吟》。

毛仲翁:宋人,作《列子御风》、《山居吟》、《古涧松山》、《易水慨古引》、《隐德》、《凌虚吟》。

王义庆:宋人,作《乌夜啼》。

武陵仙子:作《羽化登仙》、《天台引》,又名《桃源引》。

田芝翁:纂《太古遗音》。

杨祖云:作《琴苑须知》。

贺若弼:作《大泛品》、《越江清夜》、《看花吟》、《三清》、《楚泽涵秋》、《塞门积雪》。

刘彦乡

苏东坡:作《辨琴上说》。

黄鲁直:宋人,作《黄云秋塞》。

白玉蟾:作《琴赋》。

石杨休:宋人,养猿鹤、收画图,作《双清曲》。

省涓:蜀僧。

赵耶利:作《秋水》,修指法。

王守道:作《月中桂》、《秋夜步月》。

雪祖生:作《神游八极》。

赵子昂:元人。

袁均哲:让遗音。

希仙虚白:修《琴学启蒙》,补作《思妻吟》、《涵虚吟》。

龚稽古:作《希仙操》、《叹世操》、《王道颂》。

杨表正:作《文正对音捷要谱》,《遇仙吟》、《渔樵问答》、《大学章句》、《浩浩歌》、《滕王阁》、《相思曲》、《琴序》。

刘御:鸣琴,善音趣,作《琴序》。

王一德:楷书琴谱,校正差讹。

韦子寅:阐发《五音奥旨》。

伊芝仙:作《崆峒引》、《归来曲》、《夏峰歌》、《苏门长啸》、《烂柯行》、《参同契》、《安乐窝》、《徽音密谱》。

刘伯温:国师,作《客窓夜话》。(窓,同“窗”)

臞仙:宁王。作《飞鸣吟》、《秋鸿》、《鹤鸣九皋》,注《神奇秘谱》,修《太古遗音》。

益王:别号黄南道人。

潞王:明藩封,制琴百余张传世。

徐青山:宗常熟派,作《大还阁琴谱》、《二十四况》。

严天池:集名士琴谱,刻《松弦馆》。

左光斗

庄蝶菴:本朝人,制《太平奏》等十二曲,作《琴学心声谱》传世。

徐赞臣:本朝人。

汪安侯

徐周臣:本朝人,刻《雍门琴谱》。

塗公行

姜后:善琴,有中兴之治。

魏国女:作《田伐檀操》,伤小人素飧贤者隐。

虞女:魏武帝宫人,将军应叔之姊也。七岁入宫,善为新音。

暗香女史:陈郡氏之女也,好琴,每弄者有暗香,女人籍之。有琴,曰《驻雷》。

蔡琰:年六岁,邕夜弹琴,绝弦,琰闻曰:“一弦也。”复断一弦,曰:“四弦也。”邕曰:“偶中耳。”琰曰:“季札观乐,知四国之兴衰;师旷吹律,知南风不兢。由是言者,何得不知?”

李女:颖阳西北界人,年十五,天宝人。八年二月梦入云雾中,授仙女《清风吟》。玄宗闻之,令入内官供奉。

原文出自《五知斋琴谱·卷一》中国书店1998年版

本文编辑:沐宸